You are here

与泥共舞:修复都文桑舟嘉措经堂

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与僧侣们转经的百年老庙及红围墙交相辉映。随着人流的人们有些转动着手中的经轮,有些拿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所有的转经人都按顺时针的方向在前行。冥想实践也称为“廓饶”,是为了静心。

他们转经的地方便是都文桑舟嘉措经堂,是结古镇地区唯一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存下来的寺院,所以它成为了老城区居民举行宗教仪式和聚会的一个场所,它以幸存的19世纪壁画而闻名,是众多藏族人民庆祝藏历新年及重要节日的场所。

2010年4月,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特大地震,使这里顷刻变成一片废墟,寺院破坏及其严重,所以我们要极力修复它,还原过去的面貌。我们计划把旧镇修建成旅游圣地,这要取代90%以上的混凝土结构的房屋。修复寺院是因为它是旧镇的精神支柱。

在2011年,西藏遗产基金通过利众基金会的资助开始实施这一项目,在修复传统建筑物的同时,他们还帮助当地人提高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此刻我们很高兴能与您分享西藏遗产基金发回的现场报告。


地震发生后,政府发布了重建计划,规划了一系列用于此地的重建项目,许多住户搬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居住,要求居民不允许私自恢复和装饰自己的家园。官方的重建计划,旨在统一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新房,不管损坏程度如何,90%以上的房子在没有受损害评估前都被推土机推倒,拆迁工作一直延续到今年的春季,整个结古镇已面目全非。

都文桑舟嘉措经堂是玉树州结古镇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佛教寺院,具体的起源已无法考证,在它的网站上这样写着,都文桑舟嘉措经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萨迦班智达时期,如今玉树州结古镇修建的此寺院,雏形早在十八世纪初就已形成。它坐落在具有悠久历史的结古镇的中心,是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寺院,也是他们实修“八关斋戒”的重要地方,故取名都文桑舟嘉措经堂——“纯白聚居的寺院”。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玉树地区的破坏尤其严重,镇上的主要寺院——结古寺在文革时期被彻底的催毁,除了第九世班禅却吉尼玛古迹外这里还有很多历史名胜古迹。在文革结束后,都文桑舟嘉措经堂是被当地喇嘛保护下来的唯一及有着悠久历史壁画的经堂。

在玉树地震期间,寺院在地震中严重摇晃但没有倒塌,仍然矗立在那里,地震后西藏遗产基金作出评估及结论说,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建筑与壁画的一座古寺院,是可以很好的保存下来。

根据我们多年与西藏夯土墙打交道的经验设计了加固计划,该计划将加强固定历史夯土与新土间的缝隙,使其能够承受任何的震颤。由于该经堂的壁画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任何工作完成之前我们首先与法国著名壁画修复专家联系来修复壁画。

夯土是一项古老的建筑技术,使用天然的材料泥土、砂石、石灰、白垩和粘土混合在一起建造墙壁。墙壁可以用任意劳工来修建,他们知道它的耐用性、持久性、坚硬性、保温性以及不燃性,由于天然材料很充裕,所以夯土也相对便宜。

寺院的入口处和主要殿里的墙壁都用壁画来作为装饰,入口处是四大天王的壁画图,而主殿里左边是一副描绘桑杰祈愿法会的壁画,四周围绕着37个神像,右边是一副十六罗汉围绕释迦牟尼佛的壁画,这些都是用天然颜料、动物的胶粘剂和土制石膏在夯土墙上画出来的。地震前,入口处壁画的油漆已损坏,需要重新修复,而地震后大大增加了需要保护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有一处一平方左右的墙壁表面脱落到地板上,这些脱落的碎渣已经放入箱子里保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重新粘贴在墙壁上。这里50%以上的石膏已经分离,为了稳定墙壁表面,目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涂上涂料层。修复团队选择用天然的土灌浆注入石膏与墙的缝隙间,缝隙间填满石膏等基础的原油材料,最后清洗壁画。

工程最先是去除夯土墙外的石膏,有深裂缝的夯土墙再用木梁连接,此方法是2006年在拉达克地区举办的教科文组织研讨会后西藏遗产基金发明的保护夯土的一种方法。而较小的裂缝用当地的石头来填充,这是一种藏人已经使用了几百年的保护方法。

屋顶已经被掀开过,土层已剥离,并拆除了结构木架。我们发现只有50%的顶梁结构可以再次利用,除去重量后,原已弯曲的支柱和顶梁可以成功的拉直并恢复原来的平衡结构。之后将通过使用更好的优质木材来改良新建屋顶的木架结构。

入口处的窗户和室内墙壁已重新换过,传统的木质门会取代金属门,最后将整个建筑用红色漆料重新粉刷。


在利众基金会和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的资助下,以及西藏遗产基金董事安德烈·亚历山大、法国修复壁画专家梅劳第伯纳特、两名藏族学生和当地的木匠、工匠等人的紧密合作下,于2011年的10月完成了恢复都文桑舟嘉措经堂的项目。

古迹保存项目是利众基金会为加强保护西藏文化的独特性和地方性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我们为西藏遗产基金会所做的实质性的工作而由衷地感到自豪,为当前的僧人、宗教团体以及像这样的其他文化瑰宝的维护打好了基础。